时曰仁在旁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支离之惑大有功于后学”
时曰仁在旁,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支离之惑,大有功于后学。”
先生又曰:“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所希渊:蔡宗兖,字希渊,号我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王守仁的得意弟子。也 镒: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为二十四两。3 “人皆可以为尧舜”语出《孟子·告子下》:“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4 人一己百、人十己千:语出《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蔡希渊问:“人固然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圣人。但是,伯夷、伊尹和孔子相比在才智上终究有所不同,孟子把他们同称为圣人,原因何在?”
先生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因他们的心纯为天理而没有掺杂丝毫人欲;犹如纯金之所以为纯金,是因它的成色充足而没有掺杂铜、铅等杂质。人心纯是天理才为圣人,金到成色充足时才为纯金。然而,圣人的才智也有大小之分;正如金的分量有轻重。尧、舜好比万镒的纯金,文王、孔子好比九千镒,禹、汤、武王有七八千镒,伯夷、伊尹则为四五千镒。他们的才智虽然各不相同,但在纯为天理方面是相同的,都可以称为圣人;仿佛金的分量不同,而只要成色十足,都可称为纯金。把重五千镒的纯金熔入重万镒的纯金之中,成色相同,把伯夷、伊尹和尧、舜、孔子放在一块,他们的心都纯为天理。之所以为纯金,在于成色足,而不在分量的轻重,之所以为圣人,在于纯乎天理而不在才智大小。因此,即使是普通人只要肯学习,使自己的心纯正为天理,同样可成为圣人,比如重一两的金子,和重万镒的金子相比,分量的确相差很远,但就其成色十足而言,则是毫不逊色。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根据就在于此。学者学习圣人,只不过是去除私欲而存养天理罢了,好比炼金求成色充足。金的成色离足赤相差不大时,功夫可节省很多,容易成为纯金,成色越差,冶炼就越难。人的气质有清纯浊杂之分,有中等以上、中等以下的区别,对于圣道来说,有生来就知道并且能自然去实践的人,有通过学习才知道并能顺利实践的人,资质低下的人,必须是别人用一分力,自己需用百分力,别人用十分力,自己需用千分力,最后所取得的成就是相同的。后世之人不理解圣人的根本在于心体纯是天理,只想在知识才能上力求做圣人,认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会。我只需把圣人的许多知识才能一一学会就可以了。因此,他们不从天理上下功夫,白白浪费精力,从书本上钻研,名物上考究,从形迹上推理。这样,知识越渊博而私欲就越滋长,才能越高而天理越被蒙蔽。正如同看见别人有万镒纯金,却不肯在成色上冶炼自己的金子,以求无逊于别人的金子,而只妄想在分量上赶超别人的万镒,把锡、铅、铜、铁都掺杂进去,如此分量是增加了,但成色却越低下,炼到最后,不再是金子了。”
这时徐爱在一旁说道:“先生这个比喻,足以击破世儒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困惑,对后来的学者大有裨益。”
先生又说:“我们用功,只求每天减少,不求每天增加。减去一分私欲,便是恢复一分天理,这样多么轻快洒脱,多么简捷易行啊!”
八三
士德者问曰:“‘格物’之说,如先生所教,明白简易,人人见得;文公也聪明绝世,于此反有未审,何也?”
先生曰:“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到得德盛后,果忧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简,开示来学,亦大段不费甚考索。文公早岁便着许多书,晚年方悔,是倒做了。”
士德曰:“晚年之悔,如谓‘向来定本之误’,又谓‘虽读得书,何益于吾事’,又谓‘此与守书籍,泥言语,全无交涉’3,是他到此方悔从前用功之错,方去切己自修矣。”
曰:“然。此是文公不可及处。他力量大,一悔便转。可惜不久即去世,平日许多错处,皆不及改正。”
所士德:杨骥,字士德,王守仁的学生。也 文公:朱熹死后谥“文”,故称。3 “向来定本之误”句、“虽读得书”句、“此与守书籍”句:均出自《朱子晚年定论》中所录朱熹强调内心觉悟的书信。
- 鼠巢汉成帝建始四年九月 长安城南有鼠衔黄藳、柏叶上民冢柏[图]
- 闲中好闲中好尘务不萦心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这首词也是赞扬生活[图]
- “微号相知”三句意谓大家互相记住联络暗号主将命令一下就同时熄[图]
- 二〇二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图]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 [图]
- 社会是永恒发展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思想在不断演进任何[图]
- 蓝田即王述封蓝田侯故称,堪能够胜任,不(fǒu缶)同“否”克[图]
- 但现代人讲求速度就连交朋友也不例外这点从网络交友大行其道可见[图]
- 薰香草,莸(yóu犹)臭草不才不成材;不是人才乱伦指辈分不合[图]
- 智宗智氏整个宗族別族与原来的宗族分开另立一个宗族太史官名掌管[图]